和政县为什么至今要祭奠甘谷人马凯祥?
2018-01-09 21:01:33
  • 0
  • 1
  • 77
  • 0

      马凯祥(1895-1965)字祯卿,号养真山人,甘肃甘谷武家河镇人,民国和政县县长、中医师。2013年6月11日,在马凯祥诞辰118周年时,和政县民间,由县政协原主席陈继善、县佛道教协会副会长虎占山带领县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和能源、教育、国土资源部门、乡村人士等11人专程来甘谷,参加甘谷县委统战部、县政协、武家河乡等有关领导主持的纪念活动,和政代表在座谈会上致辞,往墓地祭奠,和政学者李逢忠宣读了祭文。是什么原因,让和政县人民至今还在这么隆重地祭奠他呢?因为马凯祥是一位守卫宁河(今和政县)城的英雄,他组织民团抗击马仲英数万人的围攻,保护了城中百姓,也促成和政县的建立。今天我们回首往事,仍然为他临危不惧指挥调度有方,以弱小之民团抗击残暴的匪军的壮举而感叹不已。

      马凯祥1914年赴临洮当兵,1918年考入甘肃巡警学堂,毕业后历任文县、静宁、会宁、导河(今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积石山县全境,东乡族自治县部分地区)县巡官。1928年5月,宁海马家军代理营长马仲英在循化发动兵变,沿途招兵买马,队伍迅速扩大至数万之众。进入河州(今临夏州),掀起民国以来甘肃规模最大,给西北带来深重灾难的河湟事变。马仲英部“以残暴著称”,以数万之众,三围河州、两攻宁夏,攻克占据银川和甘宁青新的若干县城,屠城湟源、永昌、民勤,滥杀无辜汉民9900余人。5月上旬,马仲英部先扰宁河后,首围河州。时马凯祥任导河县巡官,带警察驻河州南乡宁河,马仲英部进扰,马凯祥赴河州向镇守使兼国民军第十七师师长赵席聘请示,在赵的指派下,参加了5月10日至23日的河州守城保卫战。马仲英未能占领河州,便改变战略,舍河州而直取宁河。

    宁河城位于甘肃南部,北宋崇宁四年(1105)置寨,属河州,元属河州路,明代初与元军转战西北数千里,为明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卫国公邓愈率人整修扩建的古城。当时居住汉民1500多户,地当北上河州、东下兰州南路要道,地势险要。在马仲英发动事变后,从四乡与邻县逃难迁入的汉民有数千户。在马仲英率部围攻,宁河危在旦夕,民众向驻防河州的赵席聘请兵保护,赵派出步兵团,马凯祥随军帮办根草。此团刚到宁河,忽接令返,张姓团长连夜率部回河州,放弃宁河。宁河无军队保护,马仲英一旦占领宁河,这里的汉民将遭灭顶之灾。马凯祥本可以随军撤离,可是面对宁河群众的一片哭声,他不忍心不顾宁河民众的死活。于是他留在宁河组织民团守卫宁河。他整合四乡各地青壮有生力量,组成7个团(始是6团,后增至7团)、2个独立队(其中之一是包括10名警察在内的30人执法队),共2000多人的民团,任总团长,统率城防,整顿秩序,执法肃奸,镇压内奸为首者郭某菜。城上据垛墙数,指定各团防守阵地,人有守地,垛有专人。城防工事为盖沟、隧道等,城门以砂袋填塞,石条壅堵。武器装备以土枪、刀矛、利叉、滚木擂石为主。同时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设立筹备处负责粮食等物资的集中收集,统一调度,以备各种急需。动员妇孺为民团战斗呐喊助威。为了保障城内人民的生活,设立平籴,以物易物,小商摊照旧营业,一直没有停顿。

     1928年(民国十七年)5月28日,马仲英部从宁河城外四周猛攻,马凯祥指挥民团守城抗击一昼夜,马仲英部没有攻破宁河城,便建立碉楼围困。6月中旬,宁定(今广河县)被马仲英部攻破,守城的国民军商姓旅长逃往省城。马仲英部杀伤汉民数千人,派使被俘县长王树基来宁河城说降,马凯祥不为所动。马仲英部便架云梯扑城,又在城门上泼油点火,烧倒西门,攻域者向里冲来,他命团丁紧急截堵,挽住危局。马仲英部各种攻城都没有凑效,便挖地道炸北城,马凯祥令壮丁截断地道,又破解了马仲英的进攻。

    马仲英围攻宁河两个月都没有得手,便于7月26日集中兵力,组织敢死队强攻。马仲英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攻南城,吸引城内兵力,却在西城集中炸药炸城,企图偷袭。马凯祥在南城指挥战斗,却传来西城被炸的消息。马凯祥急驰城西。只见城墙崩毁冲没30个垛口,墙墙坍塌10余丈。面对危局,马凯祥镇静从容,调壮丁赴援,一面迎面刃战,一面竖立车排、横捆椽檩,填以箱柜,塞以石条杂物,亲自督战2个小时,拼死堵住了缺口,保住了全城。

     马仲英各种攻城方法都用尽了,仍然没有攻进宁河城。攻坚不克,便企图掘壕围困。宁河一座孤城,城内住所困难,粮食告罄,人们用皮革充饥。宁河被马仲英围困6个月,马凯祥共派遣10多次20多人向兰州、河州求救,其中生还仅2人,只带来当时的省主席刘郁芬署名约二指宽的“耐心坚持,援兵快到”八字纸条,终没有派出援兵。直到后来吉鸿昌率部前来,宁河才得到解围。吉鸿昌将军感叹地说马凯祥是“硬汉子”。

     解围后,公祭牺牲团丁民众(仅战死者达600多人),有挽联真实地记述了这场保卫战的惨烈:“鲜血泼灭城门火,寒尸填起一城墙。”《续修导河县志》载:“民国戊辰匪乱,民团千五百人,匪以数万之众,阅时半年之久。明攻暗袭,靡计不施,赖巡官马凯祥调度有方,人皆用命,虽屡濒危殆,卒获保全。”进士邓隆说“团丁终能保此破旧小城,其智勇正不可及也。”《甘肃解放前五十年大事记》载:“惟宁河城为民团死守,未得破。”慕文云《河凉事变追记》载:宁河保卫战“当时国民军认为是河州事变中的奇迹。”1929年1月28日,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派专员奖励宁河守城有功人员,授予他一等功金色奖章。国民会议代表任丹山记其事:“马君奇男子,人地与幽绝;昔年宁河地,慷慨临大节;斩竿却强敌,万赖以活;荣誉遍陇头,允矣吾乡杰。”1929年3月25日,省政府任命马凯祥为临夏区清乡委员。

宁河保卫战守城成功促成了和政县的建立,3月26日,甘肃省政府于临夏县宁河堡分设和政县,马凯祥任公安局长。5月,省政府给和政县颁发“令发民团守城纪念碑文”,在县城中街立民团守城战事碑。并任马凯祥为护党救国军(冯玉祥部反蒋时名号)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中校军法官,后代理和政县长。9月任县长兼盐务保运专员。在担任和政县长期间,马凯祥以民族团结为已任,主动联系回族知名人士,协调解决难民上庄、安置等问题,建政安民,重建家园,恢复集市,发展交通,将县城附近无主土地220亩拨为学田。1930年,他组织难民从事农业生产,借种县城十里内荒芜田地,立章9条,呈文创办和政县农事合作社。使因变乱破产后的难民在政府的协助下,能够留本县生产生活,不致沦为流民。他及时发放赈灾款,落实省政府令,豁免民欠正杂各款,免建保安队,减轻民众负担。根据当地实际,在县境内设立第一个税卡,组织税源,牙行须经县府二科领取“押贴”,牙纪半年缴款一次。同临夏等四县出资合办临夏区联立初级中学,创修《和政县志》9卷。和政县城西门立有“保障遗黎”木匾就是当地民众赞颂马凯祥政绩的。在参与河州事变的马延贤部第二军王占林部进占甘谷前,马凯祥于1930年初写信劝其勿糜烂桑梓,王占林在甘谷未开杀戒,与马凯祥的劝谏有关。

    1931年3月,马凯祥调任省城防游击大队长。7月,任新编第八师团长,11月,率部赴定西抵抗陕军进攻甘肃,12月3、4日击败陕军,后抵抗失败,将自己在省城的防务移交陕军杨子恒部。1932年3月回乡,1933年,应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之邀任其幕僚一年后返乡。马凯祥在担任警察期间,自学了中医,回乡后即以中医师行医礼佛。

    1952年11月,马凯祥以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复查土改三期工作,1953年任甘谷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副科长,主持卫生科工作。在卫生科任职期间,他成立县兽医工作者协会、县卫生院工会暨门诊部,在县卫生院设防疫股;建立42个新法接生站。1955年,全县新法接生率达30%;建立公费医疗制度,筹备、召开县首届中医代表大会。对县内中医的名方和医疗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成立安远、西坪、朱圉、六峰、礼辛区卫生,县妇幼保健站。1957年1月,任县政协委员,1962年4月任驻会常委。1953年以来,义务为群众诊治疾病,治愈病人颇多。1965年因病逝世。

    对马凯祥保卫宁河城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政人民没有忘记。在马凯祥诞辰118周年的时候,和政县由县政协原主席陈继善、县佛道教协会副会长虎占山带领县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和能源、教育、国土资源部门、乡村人士等11人专程来甘谷祭奠马凯祥。与会致祭人员对马凯祥在艰苦的宁河城保卫战中统筹调度,指挥若定,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内肃奸细,外御强敌,以少胜多,以劣胜强,擎起宁河的天,因而从战略角度促成以宁河堡为中心建立和政县,保护和政佛道教文化的存在、延续和发展予以肯定。原和政县临时参议会议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马恕在其《戊辰防务》一文中对马凯祥做了最为中肯切当的评价:“凯祥以镇静态度,从容备御,毫不张惶,民众恃以无恐,卒之宁城赖以保全。和政设治,凯祥奉令继任,创办诸端,渐有头绪,年余而卸事归。然其保全宁城之功,实有未可遗忘者。”和政县的历史将永远和马凯祥这个英雄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