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珍惜生命
2020-07-11 10:29:13
  • 0
  • 0
  • 11
  • 0

面对死亡,是一门学问,人一辈子所有的事其实都是小事,只有生与死才是大事。每一个进入老年门槛的人,都需要有勇气有能力有智慧冷静地思考人生的两个最大问题之一的死亡问题。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凡尘俗世几十年后,每个人都将老去,对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我们在走过了生命的历程之后,重新回到永恒的虚无,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的离去,不过是消失了一片树叶,落地无声,飘荡无息。我们一生的全部历史,对我们是全部,而对人类社会,对浩瀚宇宙,只不过是一缕转瞬即逝的烟尘。在我们消逝在浩渺的时空的时候,我们能带走的只有一具臭皮囊。

然而对死亡这么重大的人生课题,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忌讳谈论,我们缺失一门必修课:死亡教育。虽然我们几乎经常要经历生死离别,但是人们彼此之间却无法坦然进行面对面谈论死亡这些沉重的话题。就连死亡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被置换为各种被淡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我们家乡语言中死亡被说成是“没了”“去了”。

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死亡教育的情况,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死亡教育课。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 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发行量已经超过1800万册,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 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法国成立总统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日本,有学校专门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荷兰一所大学就开设了死亡课程。

人自古谁无死,缺失死亡教育,使我们无法正确的面对死亡,比起死亡,更可怕的是害怕死亡。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恐惧和逃避难道就可以逃脱吗?难道就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吗?

了解死亡的行为、思想、情感及现象,认识死亡的现象和规律,分析造成死亡的原因,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避免非自然死亡,控制或消除促进死亡的因素,使人类能延年益寿,并使生物界各种有益于人类的生物能活 到它们的寿限,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可以让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看透生命的意义,微笑着面对死亡。

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当我们被生活的重担压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当我们面临绝境,生活感到力不从心无力回天的时候,当亲人离去,我们活着感到是一种罪恶的时候,当我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时候,当我们疾病缠身或身患绝症生无可恋的时候,......请不要放弃,生命中遇到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我们的生命,唯有生命之树长青。你要坚定地告诫自己“我还可以再走一步!”你向前一步,生命的路就宽一点,迷烟就消散一些。生而为人,我们既然来了,就坚持下去,为生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要让生命停留在中途不该停留的地方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

死亡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无论贵贱贫富,总有一天都要走到这最后一步。离开这个曾经爱恨情仇的世界,蓦然回首,一生何为?不过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所以不要到喝孟婆汤的时候后悔不已,用心生活,别以他人的眼光为尺度,每一天幸福就好。珍惜内心最想要珍惜的,善待自已也善待对自己在意的人,因为只有此生没有来生,只有一辈子的机会没有下辈子的从新再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